进步儒学

儒家的“德性—礼—政治”模式——进步儒学视角下的政治哲学

今天,儒家哲学应当是“有根的全球哲学”:植根于儒家传统,并从全球的其他哲学传统受到激励。进步儒学即是通往儒家政治哲学的这样一条进路的一个例子。它的基本理论结构像一只三脚凳,乃是德性—礼—政治的相互关系。所有三个维度皆植根于传统,但所有三个维度以及这些维度相互联系的方式,却已经在回应新的情境与挑战中经历了新的发展。伦理的德性是进步儒学最基础的目标,但是,要使德性的获得成为可能,个人的德性就必须坎陷自身,并遵从政治的规则( 例如法律) 。同理,人类社会中,对于伦理规范与政治规范之实现来说,礼的规范也是必要的。因此,所有三个维度都是至关重要的,都是理解儒家政治哲学的必不可少的部分。

圣境、进步儒学与美国新儒家——安靖如的儒学研究评介

安靖如是美国当代著名汉学家,他在宋明理学研究和儒家政治哲学研究方面均卓有建树。本文通过梳理安氏的学思历程和研究成果,大致从三个方面评介其学术贡献。一、重新审视和发掘宋明理学的现代意义。他以“圣境”为中心深入宋明理学的基本范畴及其相互关联,探析了儒家成人之学的内在逻辑和现代意义。二、举“进步儒学”大旗侧身于现代儒家政治哲学行列。安氏的“进步儒学”强调法治、人权和道德进步,反思压迫、权威与专制,并透过重新诠释“自我坎陷”沟通心性儒学与政治儒学。此外,安氏注重中国人权问题,分析了中国人权的独特意义与特殊语境,对中国的权利观念提出了许多独到见解。三、反思方法与跨文化视域下的哲学审视。安氏的研究方法的主要特征有二:一是灵活运用的比较哲学的手段,二是多元综合的视角,他提出了诸如“有根的全球哲学”等颇有启发性的方法论思考。安靖如的他者视角的确发掘了儒学的许多新的问题和理境,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儒家领袖与儒家民主

儒家民主主义者认为,如现代儒家政治体必须从君主制转变到宪政民主一般,必须对儒家政治领袖的角色进行反思。这并不意味着现代儒家必须摈弃传统儒家视野下的领袖观。然而,尽管在现代民主儒学的新背景下,一些关键的儒家见解在某种程度上呈现出了新意涵,但这些洞见的传统内涵依旧重要。在陈祖为(Joseph Chan)和陈永政(Elton Chan)新作的基础上,我首先大致勾画了传统儒家观念中启发型领袖的轮廓。其次,我解析并批评了慈继伟对于基于 “认同模式”主体性的儒家领袖观与民主不相容的论断。第三,我用自己作品《进步儒学》中的一些观点来论证了现代儒家需要通过拥抱人本民主,而不是民本威权主义,来解决传统儒学中的张力。在最后的结论中,我明确解释了为什么儒家民主仍然需要政治领袖来扮演那些本着传统儒家领袖精神的角色。

圣人与自我坎陷:答陈祖为君

非常感谢陈祖为君为我的书所写的深刻的评述,也感谢编辑给我机会写一篇短文来回应陈君的驳难。在我的这篇短文付梓之时,他的重要著作《儒学至善主义》已经会与读者见面,读者将会清楚地看到,我与陈君在广义的儒家政治哲学上的观点不但并无多大冲突,反而互相印证。尽管如此,我们依然在一些问题上有分歧,因此才有必要坦诚对话。2013年四月,陈君在他所在的大学为我的书安排了工作坊。我们之间坦诚的对话与工作坊为推进进步儒学起到关键作用。

“良知坎陷”及儒家民主说

作为传统思想体系的儒学,其政治观点与主张通常被认为需要重大的修订与更新。但是,依然有许多学者认为儒学的道德伦理思想与道德教诲对于现代社会有价值,与现代社会相关,且其思想依然具有吸引力,安靖如教授即是这样的学者。通常学者对于儒学的理解是其道德伦理思想与政治学说紧密相关,那么任何对其政治学说的修正将会带来一个难题:如何对儒学政治学说进行重大修正的前提下保留其德性伦理思想?安靖如在其《当代儒家政治哲学:进步儒学发凡》中大胆地尝试修正儒学政治学说而不以牺牲其德性伦理思想为代价。更重要的是,他认为如果要实现儒学的德性伦理思想,则修正其政治学说是必须的。他认为儒学可以是进步的,并称其当代儒家政治哲学理论为“进步儒学”。在完善其当代儒家政治哲学理论时,他从新儒家牟宗三的学说中找到灵感,特别是牟宗三关于“良知坎陷”的论述。本文即是评述“良知坎陷”说是否足以充分支持安靖如“进步儒学”的核心理念,即宪政民主。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