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人

儒家的“德性—禮—政治”模式——進步儒學視角下的政治哲學

今天,儒家哲學應當是“有根的全球哲學”:植根於儒家傳統,並從全球的其他哲學傳統受到激勵。進步儒學即是通往儒家政治哲學的這樣一條進路的一個例子。它的基本理論結構像一隻三腳凳,乃是德性—禮—政治的相互關係。所有三個維度皆植根於傳統,但所有三個維度以及這些維度相互聯繫的方式,卻已經在回應新的情境與挑戰中經歷了新的發展。倫理的德性是進步儒學最基礎的目標,但是,要使德性的獲得成為可能,個人的德性就必須坎陷自身,並遵從政治的規則( 例如法律) 。同理,人類社會中,對於倫理規範與政治規範之實現來說,禮的規範也是必要的。因此,所有三個維度都是至關重要的,都是理解儒家政治哲學的必不可少的部分。

聖境、進步儒學與美國新儒家——安靖如的儒學研究評介

安靖如是美國當代著名漢學家,他在宋明理學研究和儒家政治哲學研究方面均卓有建樹。本文通過梳理安氏的學思歷程和研究成果,大致從三個方面評介其學術貢獻。一、重新審視和發掘宋明理學的現代意義。他以“聖境”為中心深入宋明理學的基本範疇及其相互關聯,探析了儒家成人之學的內在邏輯和現代意義。二、舉“進步儒學”大旗側身於現代儒家政治哲學行列。安氏的“進步儒學”強調法治、人權和道德進步,反思壓迫、權威與專制,並透過重新詮釋“自我坎陷”溝通心性儒學與政治儒學。此外,安氏注重中國人權問題,分析了中國人權的獨特意義與特殊語境,對中國的權利觀念提出了許多獨到見解。三、反思方法與跨文化視域下的哲學審視。安氏的研究方法的主要特徵有二:一是靈活運用的比較哲學的手段,二是多元綜合的視角,他提出了諸如“有根的全球哲學”等頗有啟發性的方法論思考。安靖如的他者視角的確發掘了儒學的許多新的問題和理境,但同時也存在一些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

聖人與自我坎陷:答陳祖為君

非常感謝陳祖為君為我的書所寫的深刻的評述,也感謝編輯給我機會寫一篇短文來回應陳君的駁難。在我的這篇短文付梓之時,他的重要著作《儒學至善主義》已經會與讀者見面,讀者將會清楚地看到,我與陳君在廣義的儒家政治哲學上的觀點不但並無多大衝突,反而互相印證。儘管如此,我們依然在一些問題上有分歧,因此才有必要坦誠對話。 2013年四月,陳君在他所在的大學為我的書安排了工作坊。我們之間坦誠的對話與工作坊為推進進步儒學起到關鍵作用。

答安靖如君

很感謝期刊的編輯給我機會,回應安靖如君對我所寫的書評的回應。安靖如君的回應文章很有深度。他和我在“進步的”儒學政治學理念上並無分歧。他試圖提出一套政治哲學理論,這種理論與儒學的德性觀有緊密聯繫。但是,我發現他書中有趣但令人質疑的不僅僅是他貫穿全書的觀點即德性提升需要憲政民主,更重要的還有他具體的關於自我坎陷的論述。他認為聖人(如果真有聖人的話)限制自己的德性,使自己服從憲政民主之法規,這樣才能讓自己及其他民眾的德性成長起來。在我看來,這種論述(如果合理的話),為以儒學為基礎的民主理論提供了最有力的論述。而這正是我反駁的核心。我認為,如果真有聖人存在的話(不大可能),儒家應該會青睞仁政而不是民主;換言之,聖人不應該自我限制其德性而是應該充分利用以造福百姓——在這種情況下不需要限制自己的德性。

Scroll to Top